科技品牌网

中国科技行业网 > 汽车科技 > 内容

蔚来被做空、比亚迪被针对,因中国车已威胁到日本车?

时间:2022/7/7 10:39:51

上半年过去,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,赢了特斯拉8.1万台,而且其手中目前还握着11万待交付的海豹订单,以及大量DM-i车型的订单。

这个上半年,除了各大车企的销量跌宕起伏之外,留给你的关键词还有什么?

是电动车的集体涨价,自己买不起车?是订了车得3个月后才能提车,等不起?还是,部分企业毁掉了应届毕业生的春招机会,让他们只能直面职场的残酷?

实际上,这些在汽车行业里会时不时隔几年就轮回一次,求职难、买车难、卖车难。所以,要给2022年上半年的汽车行业做一个总结,角度还可以是,中国车企遭遇了越来越多的“黑手”。

以至于,很多车企已经不再是利用公关团队去解决事情,而是直接进化到了用法律维权的方式。

中国车企,为何频频被搞?

整个2022年上半年,有几家车企频繁的出现在新闻热点上。主角主要是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特斯拉、比亚迪这几位,而反观大众丰田等老牌车企,其声量不大,就算爆发出新闻,关注度也不算太高。比如说,即便是丰田公司造假这种新闻,也并不再是全民热议的话题,大家更多对传统车企的关注度只是放在了之前几家车企陆续宣布“燃油车何时停产”身上。

而反观流量热榜上的几家车企,不少事件都透露出了“非传统、非常规”的味道。

比如说,特斯拉分别把自媒体“小刚学长”“蔡老板”等送上了诉讼流程,还在中国和部分车主在法庭当堂对峙,比如刚刚结束的特斯拉、韩潮案。

顶流车企特斯拉,开始选择用硬刚的方式解决很多传统问题。部分中国车企,也开始有样学样的将很多事儿付诸于法律,比如比亚迪向全网征集“黑公关”信息,举报奖励5-100万元;再比如,小鹏、长城汽车、蔚来汽车等,分别将将自媒体车知事、大飙车的运营主体、老谭说车等送上了法律流程,且多数结果是胜诉。

车企的变化,能说明什么?答案是,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盯上了新成长的起来的巨头。用传统的公关团队和模式,对付数量愈发庞大的个人媒体及机构,显然会牵扯企业大量的精力,反而直接走法律程序会更高效便捷。

而除了被媒体和舆论盯上之外,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,也开始更针对中国车企。

比如,不久前奥迪盯上了进军欧洲不久的蔚来汽车,近期,奥迪在慕尼黑法院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提起诉讼,指控其侵犯奥迪的商标权,奥迪表示,蔚来汽车将旗下两款车型命名为ES6和ES8,侵犯了奥迪旗下车型S6和S8的商标权。

再比如,华尔街知名的中概股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,也盯上了蔚来,用一纸报告将蔚来在短时间内再次被送上热搜。灰熊做空蔚来,质疑蔚来借由BaaS模式夸大了10%营收以及95%利润。

而越来越频繁的被关注、被针对,其实很大程度上意味着,中国相关车企已经进一步强大到“值得老牌对手或者做空机构不断关注的”更大体量,相关的竞争对手感觉到了威胁,以及相关机构开始在这些新生巨头身上找到利润机会。

而随着新动作越来越多,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收效还是不错的,已经有不少网络拼接视频和信息得到了处理。而对于一向受到大量关注的蔚来汽车来说,它的压力是比较明显的,但前方的机会还在。

根据欧洲相关法律人士的表述,“因为奥迪目前尚未使用ES6、ES8的标识,也因为品牌方面奥迪、蔚来给人天生的认知差异,蔚来侵害奥迪商标S6、S8的商标权可能性并不大。”而奥迪这手操作可能会得到反效果“进一步提升蔚来在欧洲的知名度”。当然了,蔚来目前在欧洲汽车市场还只是个新生儿,2021年交付量为200台,相比市场大环境中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20%(100台新车销量中有近20台为电动车),下一步它得怎么加速发力,会是能否继续待下去的核心问题。

至于做空一事,也相当有意思。灰熊这家做空机构,被很多华尔街财经大佬评价为“没有做多能力,只能靠做空来赚钱”,事实上,这是一家专业大量针对中概股的机构,接近50%的内容与中概股有关,此前58同城、斗鱼、希伯伦科技、乐信金融、SPI绿能宝等都被其做空,不过均未成功。

为数不多的做空成功案例,是2020年2月的“做空跟谁学”,指出其公开宣称的招生人数和营收均被虚报了900%,但灰熊并没有击倒跟谁学,这则案例的成功在于,它引来了其他的大型做空机构,最终让跟谁学在2020年净亏损超13亿元。

而此次对蔚来的相关做空,灰熊的质疑方式是,一、蔚来涉嫌通过Baas模式,提前确认收入,即通过电池租赁业务,扩大电池流通量,在财报里提前确认未来收入;

二、涉嫌虚增收入,比如武汉蔚能的财报,显示有1.9万用户选择了BAAS方案,但是蔚能却持有4万块电池;

三、减少了折旧,蔚能来承担电池折旧的成本,而蔚来就能提高毛利率,提升营收表现。

至于这三点,简单推敲一下就能找到比较明显的漏洞。一是多家国际大行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Morgan Stanley(摩根斯坦利)、JP Morgan(JP摩根)、Daiwa Capital Markets(大和资本市场)、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分别发布了报告对灰熊进行了驳斥,核心的表述是,灰熊你再仔细看看蔚来上市时对Baas模式的相关模式再来说话。

更好的还在于,灰熊并没有吃透蔚来的年度财报,上述的三点中,提前确认收入和虚增收入,在财报里写的很明白,和武汉蔚能有交易额 41.38 亿元。

所以简言之,错误比较多,灰熊的做空报告得拿回去好好改几版了。当然了,对于蔚来汽车而言,接下来的一切也并不是一帆风顺,它要面对的挑战还很多。想成为特斯拉那样出色的全球化巨头车企,就势必要追随“特斯拉是全球被做空次数最多科技企业”的趋势。

最大的反差和冲突,是其已逐步威胁日本车的燃油优势

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冲突摆在你我眼前,传统燃油车时代里,一家家中国车企的崛起以及出海计划,并没有引发到跨国车企的太多关注。但,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,一切生变,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的相关车企都开始频频与中国车企产生关联与对垒。

在日本的汽车论坛上,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,“韩国车为什么抢掉了日系车这么多的市占率,以及当年只能在销量榜上称为others的中国车怎么又抢掉了日系车这么多市占率”。同时,HNK电视台、日本的大学教授也专门针对中国电动车的产品力开始解剖,比如对五菱宏光MINI EV是否会冲击日本市场发出讨论。

在传统燃油车领域,日系车已经处于全球顶级近40年,上世纪80年后开始在销量上制霸美国市场,将美国本土公司福特、通用,将欧洲对手大众集团甩在身后。同时,又在不断制造技术护城河,让同类对手企业在相关领域上很难追赶。

比如,世界知名的几个案例:

大众集团研发DSG双离合变速箱,就是因为在上一代车型上被丰田爱信卡住脖子;全球精密机床的10大公司中,有四家为日企,一家为日德合资;中国燃油车企所使用的喷射系统,基本被德国博世、美国德尔福和日本电装三家所瓜分;上世纪70年代,美国及日本分别对中国封锁了聚丙烯腈基等碳纤维技术,直至近几年中国才有相关替代技术出现;

所以,近几年尽管日本GDP增速基本不变,但实际上制造业的收益是在不断增大的。直到,疫情来袭,全球油价飙升,越来越多的国家及车企开始选择转向电动车。

也就这一时期中,分别出现了日系车企比较激烈的反应。近日情况更加激烈,在宣布350亿元大规模转型电动车计划之后,丰田章男却又在近期呼吁日本政府支持混动和纯电动汽车平权,而日本政府则在推动 G7 公报中删除有关汽车零排放明确目标的措辞。

资本市场在批评日系车“电动车转型缓慢”,而日系车的反应则是“谋求继续保持燃油车时代声威”,二者之间的出入很大,甚至直接反映出一个问题,面对汽车的转型,日系车的技术和意愿都有些准备不足。

不过,市场是无情的。通货膨胀、油价上涨等综合原因之下,日系车一贯以来的优势市场-美国,当下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应。

2022年上半年销量出炉,丰田汽车在美销量同比下滑19.1%至1045697辆,通用汽车为1095247辆,超过丰田汽车重夺美国汽车销量冠军。与此同时,本田汽车同比下滑39.3%至506207辆,日产汽车同比下滑34.2%至384252辆,斯巴鲁同比下滑17.9%至263795辆,马自达同比下滑24.5%至142803辆,三菱汽车同比下滑9.6%,但上半年销量仅48272辆。

本就因为芯片短缺,车企无法提供足够的产量无法交车,随着原油价格上涨近45%,一切都让传统燃油车的消费需求在进一步下滑。

身为全球三大汽车市场之一,美国市场也开始对电动车产生认同,而早在此前,中国与欧洲市场已经做出了转型。截止2022年1-5月信息,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8%,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6%,而如今美国市场渗透率也超过了6%,并制定了一个2030年50%的渗透率目标。

汇总全球各国及车企所给出的目标,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化率将达25%。而这也就意味着,如果日系车依然按照当下的发展节奏来看,3年之后至少会丢掉超过20%的营收,以及背后更多的利润。因为,它掌握了燃油车时代上下游零部件的核心供应链、专利以及利润能力,而传统燃油车时代在不断走衰。

反观如今的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等不断走高的中国车企,对传统的依附在不断走低。制造技术上,用新的一体压铸进一步替代传统精密机床,动力核心技术有着宁德时代、弗迪电池等去替代传统变速箱、燃油喷射、涡轮增压等,而CTB和800V等电动车专有技术,则是日系车供应链尚未向市场表达出的能力。

而中国电动车巨头的成长背后,则是产业链的全面成长,尽管尚不完善,却已取得了不错成绩。

卧龙电驱,已是德国ZF的新能源电机及零部件供应商;万向钱潮旗下的天津松正,是吉利汽车、广汽新能源、零跑汽车等车企的电机系统标准提供者。比亚迪、蔚来均使用自研电机,小鹏采购国产供应商电机,多数主流新生车企均使用中国技术电机,只有威马、理想等尚在使用联合电子、博格华纳的相关产品。

电池部分,中国车企和中国电池商的匹配度极高,没有什么外资的机会。而电控领域,经过10年左右的政策助力,主流新能源车企也都掌握了软硬件、算法等核心技术能力。暂不提智能化表现的优势,实际上汽车工业领域,这些快速成长的中国车企,本质上已经开始威胁到了日系燃油车,和他们的拥趸,以及相关关联机构。

出海很难,毕竟是国家与国家间的对垒

制造业,是国家命脉,本质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也是全球工业格局洗牌之后的新结果。

传统燃油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接下来,自然而然的会加剧碰撞,因为消费需求就那么多,哪一个能更贴合实际使用,哪一个就有机会站在领袖位置。

而中国工业,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的前全球化时代里,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。接下来的后全球化时代,更多的技术卡脖子和监管压力还会接踵而来。

不过显而易见的是,冲过这一层,就要打破传统的壁垒,比如日本对燃油车工业的保护,比如进军欧洲遇上了当地开始促进本土工业转型。

而这之中,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们还会面临多少的压力呢?显然,被搞的频率,预计会随着实力,呈指数级上涨。当下,应该只算得上开胃菜罢了。

本类热门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