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品牌网

中国科技行业网 > 电商零售 > 内容

践行大食物观大有可为

时间:2024/6/28 10:11:53

  当前,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,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延伸。人们已经完成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的转变,正在向“吃得丰富,吃得健康”跃迁,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化、多样化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。为了顺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,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新需求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践行大食物观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一直以来,我国高度重视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。作为率先探索践行大食物观的福建省,多年来基于气候适宜的优势以及农业资源多样性,开启“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海吃海念海经”,将视野投向耕地之外,取得显著成效,食物供给更趋多元丰富,肉类畜禽产量大幅度增长。

  从福建经验出发,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,是遵循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自主选择,主要体现在多方面。

  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。“吃饭”不仅是消费粮食,肉蛋奶、果菜鱼、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。要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保障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。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,统筹各类农产品生产,实现农林牧渔等各行业协调发展。

  扩大食物来源。多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,向耕地草地森林海洋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、要蛋白。目前,我国有耕地面积19.14亿亩,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.5亩。而放眼整个国土资源,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、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。大量的戈壁、荒漠、滩涂、盐碱地等非耕地资源也有待开发利用。应秉持“宜粮则粮、宜经则经、宜牧则牧、宜渔则渔、宜林则林”的原则,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、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。

 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。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集成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,借助设施农业、植物工厂、生物育种等手段,合理利用光温资源,重构作物生长环境,有效利用土地资源,进一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。

  加强膳食营养和健康饮食的科普知识宣传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,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,高油高糖等能量密度高、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较多,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偏高,存在蔬菜、水果、豆及豆制品摄入不足,主食精细化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。对此,要通过公众教育、科普宣传等方式,引导居民调整食物消费结构,提高居民健康消费素养。此外,倡导节约食物和减少浪费行为,减少从农田到餐桌的隐形损失,提高食物利用率,节约资源。 (作者:何 烨 来源:经济日报)

本类热门

最新文章